2022城市创意写作营课程已经过半,在和导师一起畅谈写作奥秘的美好时光里,相信学员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学的温暖与光华,也能充分领略到:
文学照亮生活,经典滋养灵魂。
“小课”不小,“大家”可亲。
大家小课,必有收获。
学员群里每天都能收到学员的表白~
学员有话说:
“我感觉这次活动办得超成功,组织活动的老师们都辛苦啦!这次请到的名家们讲的课也是特别棒,涵盖了小说的语言、人物和结构,对小说创作帮助真的很大哟,略遗憾的是没能到现场,没能去采风看看美丽的深圳,总觉得缺了点啥,希望疫情赶紧结束吧!”
“在疫情管控的特殊时期,写作营工作搞得如此出色,大大超过我事先的期望值!老师们工作积极,待人和善,极有耐心,让人深深感动!再次感恩这个平台!感谢各位主持的老师与讲课的大咖们,以及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作为学员,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去聆听与学习,分外珍惜!在这里听到了很多读过的小说,学到了很多创作的知识,也保存了很多宝藏同学整理的书单与笔记,简直太幸福啦!感恩遇见!”
徐福伟,《小说月报》执行主编。责编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2019年度中国好书、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等奖项,多次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国家出版基金等项目。
12月4日 星期天 上午
徐福伟丨《小说的审美维度及2021年小说创作的关键词》
小说的审美维度是多元化的。一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小说作品,如果细分的话,其叙事空间可进一步细分为故事空间、情感空间和哲思空间。这三种空间既是相互交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同时又是存在着一定的递进关系的。
一篇好的小说不仅需要好看的故事、有张力的情感空间,还需要深刻的哲思,应该包含着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以及历史的深沉思考,从而散发出思想的光芒。
小说的审美维度具体层面,六点微观标准:一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二是具备生活的质感与痛感;三是人物形象是圆形的;四是以细腻的情节打动人心;五是“语必关风始动人”,即小说的通俗性;六是虚实相生,以虚击实。
2021年小说创作的关键词:纵观2021年中短篇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关键词——世界版图写作、回望父辈、后工厂时代、人到暮年、动物叙事/生态文明、海洋文学、守望传统、中年危机、边疆他者、新世情、红色叙事、城与人、科幻现实、新侠义,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整体创作风貌与突出特色。
陈劲松,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师,主要从事“写作与交流”等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小说评论》《文艺评论》等刊发表各类作品百余篇;文学评论集《寻美的批评》入选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青年批评家丛书”出版项目;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课题多项。
12月4日 星期天 下午
陈劲松丨《重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为何重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我以为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源于语言的魅力。而小说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譬如博尔赫斯,首先必须得是语言大师。语言不过关,岂有好小说?遗憾的是,大量泥沙俱下、凌乱粗鄙、味同嚼蜡的语言,充斥于当前的小说创作。语言即风格,语言即文化,语言即思想。
怎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
准确:对小说家来说,语言风格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它暗含着价值观,严重一点说,也许还有立场。
-
优美: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风景描写曾经是优秀小说作品的标配,为故事情节的铺展、人物性格的塑造、主题意义的展现提供着强大“背景”,不仅能化入情节的叙述而浑然一体,也能单独择取出来而当成“美文”看待。
-
凝练:句子简洁,短句多,传达的意思清晰,每一句的意思都容易理解,读起来不累。长句一多,心理感到压抑,失去耐心。
-
信息量大:作家南翔认为好小说应有多维信息量:第一是丰富的生活信息量。第二是深刻的思想信息量。第三是创新的审美信息量。
如何写出好的小说语言?
-
借鉴学习:怎样学习语言?……随时随地。首先是向群众学习。
-
深入生活。
-
精益求精: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
善用修辞:描写要使用动态动词,少用静态动词。动态动词表示动作本身。要生动形象,可使用比喻。
-
反复修改。
周明全,青年评论家,《大家》杂志主编。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约研究员。著有《隐藏的锋芒》《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70后批评家的声音》等;与陈思和共同主编《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主编《当代著名学者研究资料丛书》等。曾获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学报·新批评》2015年度优秀评论新人奖特别奖,2020年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批评家等。
12月5日 星期天 上午
周明全丨《中国好小说的标准》
语言优美有力:语言之于小说,如治病的药,你再具秒秒钟药到病除的神效,也要进口后能咽下才是。倘若一部小说全是那种磕磕绊绊的语言,犹如结巴告白,谁愿意听或读下去?
故事好:离奇曲折的故事是打动读者的重型武器,也是小说成败的关键。一句话,小说不能没有令人满意的故事。中国小说特别是几部古典名著,故事个个都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人物和好的故事,几乎是中国小说故事最重要的特征。
人物典型,个性突出:有了好的故事,还要有好的人物来承载这个故事。有血有肉,说起来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要真正做到却不简单。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说是读者打开小说之门的一把钥匙。比如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徐福贵,就是我们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历史感:优秀的小说,应该具有比较强大的历史感。当然,小说的历史感不等同于历史小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而小说的历史感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次进行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扫描,而必须以足够犀利尖锐的思想能力穿越表象,径直刺进现实和历史的纵深处方可。要使小说具有历史感,深耕文化传统,在传统中汲取资源,乃是最佳之道。
留白: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如果太满,回味的空间不大,会使得小说的艺术感下降。在具体的写作中,要懂得恰当地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小说的张力才能出来。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等学术与批评著作15部,《海德堡笔记》《春梦六解》《形式主义的花园》《一只上个时代的夜莺》等散文集、诗集7部。曾获省部级社科成果一等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批评家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师大教学名师奖等奖项。曾讲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
12月5日 星期天 下午
张清华丨《现实如何在写作中升华》
一、去往灵魂处境的现实:在写作中,展示现实的状况不如探究灵魂的处境,这是写作的关键所在。
俄罗斯作家安德烈耶夫的小说《贼》,这个小说非常有戏剧性的逻辑,同时又出人意料。小说家在完成戏剧性叙述的同时,也升华了小说中人物的道德处境,实现了对读者心灵的深层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值得佩服的,还有人物的整个心理过程的复杂繁难,以及和现实之间界限的含混与消失。到底是发生在内心世界的景象,还是现实之中的景象?比如警察的步步逼近,周围人的目光,这其实也都可以理解为是他自己的幻觉,但是这个幻觉和现实的情境完全统一了起来。
二、如何洞烛和彰显人性的幽暗:作家东西的《我们的父亲》中结尾:“我们的双腿突然软下来,一个个坐在新翻的泥土上,四双眼睛盯着那个土炕,谁也不想说话,我们似乎都在想同一个问题,我们的父亲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一个最好的结尾。这一最后的“虚化”恰恰升华了作品的题旨,即人性中最本己的自私,它植根于人性的本然,开裂于人伦的表象,显形于公共道德的虚伪,幻灭于亲子之情的漠然。此地无人胜有人,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东西由现实表象,抵达人性勘探,将一个普通的道德叙事升华为一个哲学与精神命题的成功探求。
三、历史叙事的心灵化处置:《皮鞭》确乎是一篇妙作。它显示了当代作家叙述历史的可喜变化,它意味着,我们不止认识到了历史抽象的误区和黑暗,同时也看到了人性深处种种罪恶的症结与根源,认识到了恶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存在于历史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之中,存在于意识形态与集体无意识的结构之中。它的切口虽然很小,但所产生的启示与警示作用,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低估的。
课堂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