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城市创意写作营课程回顾一

日期 : 2022-12-13

12月2日上午9:00,2022城市创意写作营的学员们顶着寒冷天气,从四面八方赶往南头古城简阅大楼。9:30,线上线下的学员们准时就位,2022城市创意写作营开营第二课《更新知觉结构 发现当下写作的“可能性”》由导师徐晨亮线上开讲。


两天时间里,写作营学员成为彼此的同学,共同度过了写作课时光。


写作营文学总监南翔老师在作课前主持



徐晨亮,《当代》杂志执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1979年生于天津,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曾任《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等。


12月2日 星期五 上午

徐晨亮丨《更新知觉结构 发现当下写作的“可能性”

对⾃我、对世界、对时代认知结构有关系:好的⽂学作品更新读者对世界的看法。我们是不是认为⾃⼰代表众⽣,认为⾃⼰看到的世界就是那个世界,要打破对世界认识的过程,更新对世界的看法。


⼈物的可能性:探究⼀个⼈也是探究我⾃⼰,关怀他也是关怀全⼈类。写⼈⽂,通过⼈⽂思考,关注个体内部丰富性,探究个体内部,通过打开⼀个⼈发现打开⼀个时代的运⾏轨迹,不只是美学上的培育,培养由此及彼。


语⾔的可能性:⽅⾔不是装饰物,是和写作者共同⽣⻓的伴⽣。⽅⾔更接近⼀种外语,起到反其道⽽⾏去呈现出另⼀种⽣活,⽅⾔在标准化⽂学化套路将真正和隐蔽⾥表现出来,揭示⽣活。


历史的可能性:历史写作是⾮常悠久的脉络。


幻想的可能性:我们的想象如何落地。


性别意识的可能性:我们希望⽤⽣态⽂学或⾃然⽂学的提法,被打开的应当是⼀个更为丰富的空间,更为⼀个⼴阔世界的呈现,需要超越那些既有的视⻆,你去书写动物、植物、原始⼭林,有没有打破我们对既有世界对认知, 你所写的⽣活不是盆景。


⾮虚构的可能性:⾮虚构更是⼀种修辞、⼀种⼿法、⼀种技术。北村说:好的作家就像⼀个完美的窃听器,能听到时代内部的对话,平庸的作家只记录喧嚣。 打破⽇常世界周遭世界、⼀些⾯孔⼀些动作⼀些轻轻叹息,背后潜藏的牵连出的⼀整个时代的轨迹,揭示发现能⼒,打破某种套路。


张霁,文学博士,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当代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研究兴趣专注于文学的审美艺术性,提倡回归经典文本自身。发表《由边缘到中心的变迁——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看流散文学》、《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缪斯殿堂的台阶是有层级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不可比性》等论文,业余从事散文、影评等创作,散见于各报刊。


12月2日 星期五 下午

张霁《真实而“危险”的记忆——安妮·埃尔诺的女性书写

2022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安妮·埃尔诺,肯定她“勇敢而精确地发掘了个人记忆的起源、隔阂和集体压抑”,从不同角度审视了有关性别、语言和阶层的巨大悬殊。

她的书写是对自我和同时代人的手术刀解剖,正如同她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阐释,埃尔诺小说的重点在于追求个人“与世界的相融与相离”,让读者感受“当我们不在之时所存在之物”。


创作类型:非虚构性自传/回忆/日记。非虚构文学的基础是真实/写实主义,非虚构文学的视角是个体,大胆而“危险”的女性书写。

她能够诚挚地在小说里书写自我、家庭、堕胎、阶层、亲密关系,也能在公共场合保持与他者的得体关系,面对原则问题时,她又敢于站出来,态度坚定地发声。

她坚持创作一种自传体式的小说。但不同于一般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埃尔诺的小说嵌入了社会学视角,注重个人境遇背后的公共性,而不沉溺于个人情绪的感伤。


充满勇气的突围:文学并非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对现实的介入,是一种社会行动模式。萨特曾说:“作家无处可逃。我们要他们紧紧拥抱时代。”埃尔诺便是这么做的,必须揭露,必须尝试“危险的东西”,“无论我们怎么写,写作都是介入,它以复杂的方式传递观念,认同社会秩序,或反对它……以文学史的眼光看,没有非政治主义”。作家必须为作品的意义负起责任,并尝试改变世界,“如果没有写作是有用的念头,我不会写作”。“写作像把刀”,用于解剖,用于反抗。

埃尔诺的创作是女性书写理论的实践:她不标榜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她强调自己的女人身份:“我觉得自己是女人。一个写东西的女人,仅此而已。我不认为自己是单一个体的存在,而更是一个经验、社会、历史、性的决定以及语言的总和,并不断地与世界(过去和现在)对话。”


"虽然很疲惫,但每次和创作营的学员朋友们相聚都是最快乐的时光。不再有任何文学之外的杂念,复归艺术,复归创作,认真的探讨,热烈的讨论…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刻。这纷纷扰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世间,还有一方天地留给我们的初心,不易!"

——摘自张霁老师朋友圈



邓康延,历任《深圳青年》策划总监、《凤凰周刊》主编,现为深圳国民纪录制片人、港中大驻校艺术家。出版多部获奖著述和纪录片:远征军系列、先生名媛系列、老课本系列、深圳民间系列、教育系列;“文武民国”纪录片系列暨展览,巡展十多座城市,促动民国文化热潮。


12月3日 星期六 上午

邓康延丨《四首人物古曲的美育回响》

四首人物古曲,是中华传统教育中优美、凄美与壮美的经典。在对民国先生及其老课本的纪录和展览时,我看到四位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共性,于是整合、创新,以苏武、岳飞、王昭君、花木兰的各自故事吟唱,连缀成一阙回环合唱。这是华夏农耕文明千年间迎击外族铁骑南侵的史诗,也是气贯近代抗日救国的长啸,还是反一切压迫的回声。

长旌可以无毛,大艳可以雪掩,忠义可遭困厄,气节气势气韵不可消。

那一年我们去腾冲国殇墓园拍摄远征军《发现少校》时,赵振英等几位九旬抗战老兵面对当年战友的墓碑,缓缓唱起“满江红”,忽如大风掀来,成连成营编制排列的墓碑顿成千军万马。镜头两边的几代人泪湿衣襟。

那天黄昏休息,我在古玉市场偶然买到了几册老课本,开始了另一场温馨的发现。我始终认为这是远征军给我的馈赠,他们想让我快乐一些。国文修身课本里埋伏的这四课,在抗战关头,在粗糙的印刷纸上,绝地昂扬。

一旦精英反压迫,千江同唱日月歌。中华民族终不死,向死而生有山河。


裘山山,当代作家,中国作协全委委员,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已出版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长篇散文《遥远的天堂》《家书》,儿童文学《雪山上的达娃》,以及中篇小说《琴声何来》等作品约五百万字。先后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励,部分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


12月3日 星期六 下午

裘山山丨《讲故事的几种方式》

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写作要有好的素材、好的讲述角度、好的讲述方式。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一是要新,二是要深,三是要亮。除此之外,还要有意犹未尽的情感、非常精彩的对话、细节和语言表达。


小说是我对生活的设问。我一直这么说,尤其对于中短篇创作,几乎可以代表我的创作观。我喜欢写故事背后的故事,复杂的动机,或者让人费解的心态,如此才能揭示人性,揭示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 生活处处有素材。好的素材取决于作家的阅历、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 真正的小说技巧,就是能够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

  • 小说需要独特的、个性化的讲述角度,但短篇小说不宜设置戏剧性太强的开头,而应采取平常角度进入。

  • 先想好结局再写故事过程。

  • 人物形象的确立要靠细节,尤其注意写出人性的复杂。

  • 不能让故事浮于表面,要写出故事背后的故事。

  • 好的故事能抚慰心灵,让人看到希望和温暖,看到复杂人性背后的光芒,照亮令人沮丧的生活。

分享民国老课本,被“围堵”的邓康延老师


课堂剪影


微信图片_20221203232648.jpg